进入2024年,“不出海,就出局”已从一句口号变为许多中国企业的切身压力。当企业决意扬帆,下一个核心问题便是:如何做好出海营销,真正建立一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?我们看到,许多企业是获取流量、促成交易的高手,却在打造品牌价值、沉淀用户忠诚度上步履维艰。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品牌”,这条路并非坦途。
本文是EqualOcean“出海十步曲”的第六篇,将为您深度剖析从“卖货”到“品牌”的进阶之路,探讨如何从战术层面的流量获取,上升到战略层面的品牌构建,帮助您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,不仅赢得订单,更赢得人心。
一、做好营销,塑造品牌:认知与现实
“你爱我,我爱你,蜜雪冰城甜蜜蜜”的魔性歌曲,在过去几年随着蜜雪冰城不断开拓国际版图而广为流传。蜜雪冰城在海外每个地区开店,都会推出一首融合当地语言和文化元素的歌曲,通过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,让品牌在开业前就深入人心。这种独特的营销方式让蜜雪冰城在市场上独树一帜,迅速成为在海外不少国家出圈的知名品牌。
然而,蜜雪冰城的成功也带来了争议。一种观点认为,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高超的营销手段和极致的成本控制,产品本身并无过人之处,这属于高知名度但低品牌忠诚度的范畴。另一种观点则认为,蜜雪冰城虽然在东南亚市场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,但尚未形成真正的品牌溢价能力,即消费者愿意为其品牌支付更高的价格。与星巴克、麦当劳这类通过文化和体验构建起强大护城河的全球品牌相比,仍有显著差距。
尽管争议不断,但各方都认同一个核心共识:做好营销是塑造品牌的关键第一步,而塑造一个有价值的品牌,则是营销的最终追求。 在整个行业从“商品出海”迈向“品牌出海”的宏大背景下,理解出海营销的生态、模式和正确姿态,是所有出海企业的必修课。
二、正在进化的出海营销生态
要做好营销,首先要理解整个生态的构成。业内一般把出海营销生态分为三大核心参与方:
-
营销需求方 (The Advertiser):即需要出海营销服务的企业。其需求因业务类型而异:
-
游戏/应用:核心需求是用户获取 (UA) 和应用商店优化 (ASO),追求低成本的下载和安装。
-
电商 (外贸B2C/独立站):核心需求是销售转化 (Conversion),关注广告投产比 (ROAS) 和客户生命周期价值 (LTV)。
-
品牌企业:需求更多元,包括提升品牌知名度 (Awareness)、塑造品牌形象 (Branding) 和管理品牌声誉 (Reputation)。
-
-
营销服务商 (The Agency/Service Provider):为需求方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,类型多样:
-
整合营销机构:提供一站式策略、创意、执行服务。
-
精准营销服务商:如DSP(需求方平台)、ASA(苹果搜索广告)代理,专注于付费流量的精准投放。
-
网红营销 (KOL/KOC) 机构:专注于连接品牌与海外网红,进行内容共创和传播。
-
营销云/SaaS公司:提供MarTech工具,如CDP(客户数据平台)、自动化营销工具等。
-
-
营销流量方 (The Publisher/Traffic Source):即可以投放广告的渠道,覆盖线上线下:
-
公域媒体:如社交媒体(Meta, TikTok)、搜索引擎(Google)、电商平台(Amazon)等。
-
私域平台:如品牌独立站、社群(Discord, Telegram)、邮件列表 (EDM) 等。
-
线下流量入口:如国际展会、户外广告、地铁公交、合作渠道门店等。
-
随着出海营销进入“深水区”,两大趋势愈发明显:
-
数据沉淀成为核心资产:粗放式投放的时代已经过去,基于数据而非个人经验做决策已是主流。中国企业正努力构建自己的客户数据平台 (CDP),整合多渠道用户数据,形成统一的用户画像,以实现更精准的营销和个性化体验。第一方数据的积累和运用,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-
全渠道客户旅程的构建:用户不再通过单一渠道完成购买。他们可能在TikTok上发现产品,去Google搜索评测,在YouTube观看开箱视频,最后在品牌官网或亚马逊下单。因此,企业需要采取“全渠道”打法,绘制完整的客户旅程地图 (Customer Journey Map),在所有潜在触点与用户互动,通过线上线下的组合拳,追求整体ROI的最大化。
三、中国企业出海营销的正确姿态
了解生态后,如何行动是关键。许多企业在实践中容易陷入误区。我们总结了三大“正确姿态”:
1. 合理运用中国身份和中国元素
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,如何处理“中国身份”是一个微妙的问题。一些企业选择刻意隐藏,担心地缘政治影响业务;另一些则试图用纯粹的中国元素去“征服”海外用户。这两种极端都不可取。
正确的姿态是:自信、真诚、适度。
-
不刻意宣传,但绝不刻意隐藏。当被问及时,大方承认自己的中国背景。Anker、DJI等品牌就是很好的例子,它们更强调产品的普世价值——创新、高品质和可靠性,而非国别。
-
基于品牌定位和市场文化,合理运用中国元素。花西子定位“东方彩妆”,其古典美学在日本、东南亚市场有天然的文化亲近感。但如果一个科技品牌强行植入“龙凤”元素,就可能显得突兀。元素的使用必须服务于品牌故事,而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。
-
诚实是最高策略。宣称自己是日韩或美国品牌,短期内或许能规避一些偏见,但这是给品牌埋下的巨大诚信隐患。一旦被揭穿,对品牌的打击是毁灭性的。
2. 极度重视与用户的真实互动
国内市场常见的刷单、控评、删差评等操作,在海外市场是品牌自杀行为。海外消费者,尤其是欧美用户,极度依赖真实的用户评论来做购买决策。
正确的姿态是:拥抱反馈,建立社区。
-
将负面评价视为改进的机会。摄影器材品牌斯莫格 (SmallRig) 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用户社区的深度运营。他们鼓励用户在论坛、社交媒体上提出批评和建议,并由产品经理和工程师直接回复、跟进。这种真诚的互动,让用户感觉自己是品牌成长的一部分,从而培养了极高的忠诚度。
-
建立用户反馈闭环。将从用户互动中收集到的信息,系统地反馈给产品研发和市场部门,形成一个“倾听-改进-再倾听”的良性循环。
-
大力鼓励UGC(用户生成内容)。发起话题挑战、评选优秀用户作品等活动,让用户成为品牌的“野生代言人”。这比任何形式的官方广告都更具公信力。
3. 深度尊重用户,做个性化营销
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的中心化、广播式营销思维已经过时。
正确的姿态是:千人千面,一国一策。
-
渠道个性化:深刻理解不同社交平台的“语言”和“氛围”。Facebook适合建立官方品牌主页,发布正式信息;Instagram是视觉美学的阵地,适合展示产品的高颜值;TikTok强调真实、有趣和创意,是制造病毒式传播的利器;LinkedIn则是B2B品牌建立专业权威性的不二之选。
-
区域个性化:不同市场的文化、消费习惯、支付方式、媒介偏好差异巨大。在中东,网红营销和线下体验依然重要;在拉美,WhatsApp是重要的客服和交易沟通渠道;在欧洲,用户对隐私和数据安全极为敏感。营销策略必须进行深度本地化,甚至做到“一城一策”。
-
用户分层:基于用户数据,对用户进行精细化分层(如新用户、活跃用户、流失用户),并针对不同层级的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内容和优惠,以提升用户生命周期总价值 (LTV)。
四、三大行业的出海营销实践案例
-
电商行业 (SHEIN):SHEIN的成功是网红营销红利的极致体现。在早期,它并未选择头部大V,而是与海量的中腰部甚至微型网红合作,通过联盟营销(Affiliate Marketing)的方式,以极低的成本换取了海量的UGC内容(如开箱、试穿视频)。这种“蚂蚁雄兵”式的策略,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流量,也迅速提升了品牌在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上的声量。
-
游戏行业 (莉莉丝):莉莉丝的《万国觉醒》是内容整合营销的典范。其营销活动在游戏上线前数月就已启动。团队通过画风测试和吸量测试确定了最受目标用户欢迎的美术风格,并以此为基础,在YouTube、Facebook等平台与历史、策略类KOL合作,创作深度游戏内容,如历史背景解析、游戏策略探讨等,成功地在核心玩家群体中建立了“高品质策略游戏”的专业认知,为游戏上线积累了强大的势能。
-
消费品行业 (名创优品):名创优品将IP营销玩到了极致。它不满足于简单的IP授权联名,而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“潮流IP集合店”。通过与迪士尼、漫威、三丽鸥等全球顶级IP合作,持续不断地推出独家联名产品,它成功地将“逛店”本身变成了一种充满惊喜的寻宝体验,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复购率和线下门店的吸引力。
Conclusion (总结): 从营销到品牌,任重道远
不止一位资深从业者感慨:中国企业不缺营销高手,但缺少愿意用长期主义心态做品牌的企业家。我们善于发现并利用流量红利,创造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。但当全球流量红利见顶,获客成本日益高昂时,单纯的流量思维已难以为继。
一个强大的品牌,由品牌载体(产品/服务)、品牌表象(Logo/VI)、品牌内涵(价值观/故事)和品牌传播(营销活动)共同构成。中国企业在“载体”层面已取得长足进步,但在“内涵”层面,普遍缺乏清晰的价值主张和动人的品牌故事。
“讲好品牌故事”,这不仅是营销部门的事,更是创始人工程。品牌的打造,需要以十年为基本单位的耐心和坚持。随着劳动力红利消失,中国制造必须向微笑曲线的两端——技术研发和品牌价值——攀升。只有那些为产品注入了灵魂、提炼出品牌价值主张的企业,才能真正摆脱低价竞争的内卷,赢得全球消费者的长期信赖。
FAQ (常见问题解答)
-
Q1: 对于一个刚开始出海的品牌,营销预算应该如何分配?
A: 建议采用“7-2-1”法则进行初步分配。将70%的预算投入到已经验证有效的核心渠道上(如Google广告、Meta广告);20%用于探索和测试新的潜力渠道(如TikTok、网红营销);剩下的10%用于更大胆的、实验性的营销活动,为未来寻找新的增长点。 -
Q2: 出海营销中,“本地化”和“全球化”应该如何平衡?
A: 最佳策略是“全球化思维,本地化执行”(Glocalization)。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张、愿景和Logo等应保持全球统一,以建立一致的品牌形象。但在具体的营销活动、内容语言、渠道选择和促销方式上,则必须进行深度本地化,以适应不同市场的文化和消费习惯。 -
Q3: 如何判断出海营销活动是否成功?
A: 成功的标准不应仅仅是短期ROI。除了销售额、网站流量等“效果指标”外,还应关注“品牌指标”。这包括品牌关键词的搜索量增长、社交媒体上的品牌声量和情感倾向(正面/负面)、以及在目标市场的品牌认知度(可通过问卷调查衡量)。一个健康的品牌,应该是效果指标和品牌指标同步增长。 -
Q.4: 我的产品质量很好,还需要品牌故事吗?
A: 非常需要。在一个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市场,卓越的产品质量是基础,但不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。品牌故事能够赋予产品情感和温度,与消费者建立超越功能性的情感连接。它能解释“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”,传递品牌的价值观,从而在众多选择中脱颖而出,并支撑起更高的品牌溢价。